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解讀·第十七至第二十四品
系列导航
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佛告須菩提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當生如是心,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,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於燃燈佛所,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佛於燃燈佛所,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佛言:「如是!如是!須菩提!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: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,作是言:『汝於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。』何以故?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若有人言:『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』。須菩提!實無有法,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!所言一切法者,即非一切法,是故名一切法。須菩提!譬如人身長大。」須菩提言:「世尊!如來說: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」「須菩提!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:『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』,則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須菩提!實無有法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:一切法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。須菩提!若菩薩作是言,『我當莊嚴佛土』,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?如來說: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須菩提!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
解讀:須菩提再次提出「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」的問題,佛陀更深一層地解答。佛陀強調發菩提心者應發願滅度一切眾生,但同時要領悟「實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」。這是因為若菩薩仍執著於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便不是真正的菩薩。接著,佛陀指出實無有任何法可以被證得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他以自己在燃燈佛處受記的經歷為例:如果他當時有任何實法可得,燃燈佛就不會為他授記成佛。這強調了究竟的證悟是「無所得」,即超越一切執著。佛陀闡釋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,意指如來的本質是諸法的實相,是「如如不動」的。真正的佛法「無實無虛」,超越有無二邊。因此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」,但這些「一切法」也「即非一切法,是名一切法」,強調其空性。佛陀再次用「人身長大即非大身,是名大身」作比喻,說明形相是虛妄的。最後總結,菩薩若執著於「我當滅度眾生」或「我當莊嚴佛土」等念頭,皆非真菩薩,因為菩薩的本質亦是無我、無相的。唯有通達「無我」法性的菩薩,才是真正的菩薩。
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肉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肉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天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天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慧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慧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法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法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佛眼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有佛眼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恆河中所有沙,佛說是沙不?」「如是,世尊!如來說是沙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一恆河中所有沙,有如是等恆河,是諸恆河所有沙數,佛世界如是,寧為多不?」「甚多,世尊!」佛告須菩提:「爾所國土中,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,如來悉知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?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
解讀:本品從佛陀的「五眼」展開,說明佛陀以其圓滿智慧,能透視一切實相。佛陀依次問須菩提關於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須菩提皆肯定回答。這五眼代表了從凡夫到佛的各種見地:肉眼見色,天眼見遠近粗細,慧眼見諸法生滅無常,法眼見一切眾生解脫方便,佛眼則圓滿照見一切諸法實相,無有障礙。接著,佛陀再次以「恆河沙數」和「恆河沙數般多的恆河」來形容數量無邊的佛世界。重點是,佛陀能悉知這些無量國土中「若干種心」的眾生,他們的起心動念。但佛陀立即補充說明:「如來說:諸心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」這揭示了心的本質是空性,並非實有。進一步以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來強調一切心念都是虛妄不實、不可執取的,過去已滅,未來未至,現在不停留,藉此教導我們觀照心的無常空性。
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以是因緣,得福多不?」「如是,世尊!此人以是因緣,得福甚多。」「須菩提!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
解讀:此品再次比較了世間財寶布施所得的福德與般若法義的殊勝。佛陀重提用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所獲得的巨大福德,須菩提也肯定其福德甚多。然而,佛陀隨即指出核心:「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;以福德無故,如來說得福德多。」這句話是《金剛經》的重要思想之一。它並非否定布施的福德,而是從究竟義上揭示,世間一切有為福德皆是虛妄不實、有生滅變化的。如果執著於福德是「實有」的,那麼它就是有限的,佛陀便不會說它「多」。正因為福德的本質是空性,不執著於福德之相,這樣的福德才是無限的、無邊的,才是真正「多」的。這是在教導我們在行善積福時,也要保持清淨無染的「三輪體空」的智慧。
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具足色身,即非具足色身,是名具足色身。」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?」「不也,世尊!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?如來說:諸相具足,即非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」
解讀:此品再次深入探討了如何「見如來」的議題。佛陀問須菩提,是否可以通過佛陀完美莊嚴的「色身」(肉體)或「具足諸相」(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等)來見到如來。須菩提明確回答「不也」,並解釋說,如來所說的「具足色身」和「諸相具足」本身就是「即非具足色身」和「即非具足」,只是為了方便眾生理解而假立的名稱。這再次強調了《金剛經》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的核心思想。真正的如來是法身,是無形無相的實相,超越一切外在的形色和特徵。若執著於這些外相來尋求佛陀,便是捨本逐末。
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
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『我當有所說法。』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頗有眾生,於未來世,聞說是法,生信心不?」佛言:「須菩提!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。何以故?須菩提!眾生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」
解讀:本品旨在破除對「說法」本身的執著。佛陀嚴正告誡須菩提,切勿認為如來有「所說之法」,如果有人執著於「如來有所說法」,那便是誹謗佛陀,因為未能真正理解佛法義理。真正的「說法」,是超越語言文字、無實法可說的,故曰「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」。這正是「言說不及,心行處滅」的境界。接著,須菩提問及未來世眾生能否對此深奧之法生信。佛陀的回答是:「彼非眾生,非不眾生」,並解釋說「眾生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」。這再次應用「即非...是名...」的句式,意指眾生只是因緣和合的假名,本無實體,因此本性上不是實有的眾生,也不是斷滅的無眾生。真正理解這一點,便能破除對眾生相的執著。
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為無所得耶?」佛言:「如是,如是。須菩提!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解讀:本品是《金剛經》對「無所得」思想的直接、簡潔的總結。須菩提直接詢問佛陀,是否在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,真的「無所得」?佛陀堅定地回答:「如是,如是。」並進一步強調:「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這句話揭示了證悟佛果的本質:它不是透過得到某個實體、某個知識、某個境界,而是一種徹底的放下、徹底的解脫,是回到自性本來清淨的狀態。因為一切法性本空,所以沒有任何實有的東西可以被「得到」。所謂的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正是因為它沒有任何實法可得、可執著,故其體性圓滿無缺。
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
復次,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!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解讀:此品承接前文,闡述了如何透過清淨心修行善法而證得菩提。佛陀指出,真正的大法(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)是「平等無有高下」的,它不分等級,沒有分別心。要證得此平等法,關鍵在於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」的心態去「修一切善法」。這說明了菩薩行的核心,即在破除四相執著的基礎上,不離世間萬行,積極地去實踐一切利益眾生的善法。這裡的「修一切善法」是建立在般若智慧之上,而非執著於善法之相的修行。因此,佛陀再次以「即非...是名...」句式來提醒:「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」真正的善法,並非執著於其表相或功德的善法,而是其本性空寂,不被染著的清淨善法。
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
「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、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
解讀:本品再次以極端的比喻,再次強調受持和弘揚《金剛經》的功德遠遠超越物質布施。佛陀設想,有人用如同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那麼多、那麼巨大的七寶聚集起來用於布施。這形容的是世間能夠想像到的最大規模的物質布施。然而,佛陀對比指出,如果有人能夠受持讀誦這部《般若波羅蜜經》,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語,並為他人宣說,其所獲得的福德,與前面物質布施的福德相比,「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。這表明《金剛經》所闡明的般若智慧,其價值和功德是無比巨大,超越一切有為世間福報的,因為它是直接指向解脫成佛的根本智慧。